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质上是一个汉人做统治者的大清国。
不错,除了实际权力在汉人军阀(你觉得不好听就换成“军事贵族”也一样)而非京旗军事贵族之手以外,北洋政府的整个国家机器乃至于意识形态基本是全盘继承了清末新政时期的大清国。
这个继承彻底到什么程度?
首先,清廷在满蒙各地所分封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王公,一概不动。
其次,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而且,民国政府为生活过艰的王公代筹生计。
非但如此,事实上还屡有加封、新封王公,如:1912年,袁世凯晋封哈萨克的第四代库库岱(镇国)公(1790年清廷始封)为郡王,统领七河地区的哈萨克人。
自然,在那个时代,北洋政府也确实无力管辖各边疆,甚至外蒙相继陷入事实independent状态,分封羁縻也可说是不得已而为之,日后取而代之的南方系政府也无如之何,只能沿用。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北洋政府之大清国属性就更加暴露无遗:北洋政府在1924年因北京政变而陷入全盘崩溃境地之前,竟然还始终保留着京营八旗及其全套相关衙门。
以完颜衡永(还行,前金后人侍后金)为例,他在1918年出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兼宫廷侍卫,1922年晋升正红旗满洲都统,1927年复任正红旗满洲都统。由《八旗各营职任官员额设数目表》可知,这样对于国政完全没有价值且适足成就复辟的大小冗官,竟多达6676员之多!如此多冗员竟然如数保留,并且由国民的民脂民膏供养,真是令人咂舌。非但如此,北洋政府国务院铨叙局还造了二十四册八旗世爵表,对于京营禁旅八旗的世袭军事贵族也一一授补世爵,加以恩养。

名义上,这是基于《清室优待条件》的【(5)先筹八旗生计,在未筹定前,其俸饷仍旧支放;】即在遣散前设过渡安置期以便八旗老少得以平稳过渡,但实情并不如此,在基层旗丁普遍欠饷的同时:
部分八旗系统的机构如步军统领衙门,在经过北洋政府改造之后,权势不减,俨然成为北洋政府制衡警察机构、在京师推行特务政治的专用衙门。
至于已沦为冗官冗员的八旗各营衙门,则北洋军阀们也不放过,拿来大搞政治酬庸。1927年,奉系安国军政府竟然委任前甘肃督军为正黄旗汉军都统,真可谓不仅“新政府里面养八旗”,而且“新权贵争抬旗”了。
可以说,北洋政府除了掌权者出身为汉人军阀之外,整个国家机器一仍大清国之旧,连其冗余机关京营禁旅八旗(驻外省的驻防八旗大多在辛亥革命后几年之内被各省裁汰)都要保留,一方面是继续使用其中少数堪用的机构继续充当其在清末扮演的特务角色,另一方面则更试图利用部分高位冗员来充当政治酬庸,总之是继续放任乃至主动利用这些寄生在全国民众身上的八旗来自利自肥。
所以北洋政府是什么?北洋政府就是皇帝换成了汉人军阀的大清国。除了皇帝是汉人之外,有八旗,有蒙古王公,有满洲世爵,有步军统领,一应俱全。
至于北洋军阀们在国家观念(清廷禅让说)和自我身份认定方面深刻的“大清看守内阁/大清国臣子”观念。
原创文章,作者:李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saaa.cn/article/24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