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在湖北不算穷。湖北经济比较好,即比较富有的城市有:武汉、宜昌、鄂州、潜江、襄阳、仙桃、黄石、荆门等。其中,仙桃,是湖北省直辖县级市,也是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
仙桃是湖北省政府直管市,也是“1+8”武汉经济圈重要成员,是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中的五个大城市之一、汉江中下游水运枢纽和城市圈内重要的商贸中心、物流枢纽。
仙桃市是湖北的重要轻工业基地,基本形成以纺织、服装、无纺布及卫材制品、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纺织服装已具备年产1亿米中高档面料、5000万件成衣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纺、织、染、整到服装加工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其中,仙桃丝宝集团迈亚公司生产的高档服装是中国最好的西服面料之一,可与世界高档面料媲美。
仙桃市08年无纺布产业出口达1.5亿美元以上,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
食品加工、机械电子在高起点上快速发展。
仙桃市前身是沔阳县。目前仙桃市是全国百强县,湖北省第一县(市)。成绩的取得,从现实原因看,是全体市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从历史原因看,沔阳本就是大于县域的地理概念。
襄阳、沔阳、汉阳,是湖北的“三阳开泰”,襄、沔、汉指的是同一条江:汉水。三地均沿汉水摆开。历史上有襄阳府、沔阳府、汉阳府,都是比县高一级的府级单位。以下对沔阳的历史地理沿革作一简单梳理:
秦汉时期,荆州领有南郡、江夏郡等地,其中南郡州陵县在今仙桃东南部,江夏郡之云杜县在今仙桃西北部。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始设沔阳郡,领云杜、沔阳二县,其中沔阳县由云杜(县治今剅河附近)析置。
西魏大统十七年(550年),以州陵、惠怀二县,并云杜、沔阳等四县置建兴县。
北周置复州,州治建兴县,旋改称沔阳郡。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建兴县为沔阳县,郡、县治所均设今仙桃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辖竟陵、沔阳两县。州治在沔阳及竟陵两地来回迁移。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分沔阳南境设白沙徵科院(按:这个名字很奇葩,但并没有写错,可谓乱世乱名)。属江陵府。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徵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此后复州、玉沙县都曾一经兴废,而沔阳县竟降至镇级。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辖景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均在沔城。(按:从唐到元,“沔阳”经历了从沔阳郡->复州->沔阳府的变化,在复州时期,“沔阳”曾最小化为镇,现升格为府,连升二级!)
明洪武元年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废玉沙县,并玉沙县地入州。以沔阳为直隶州,领景陵县(今天门)。(从此沔阳州广为人知,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民谣广泛传唱。)
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无领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州治沔城。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按:沔阳府/州历634年,辖今仙桃、洪湖、天门等处。其中统领竟陵343年。)
1951年分沔阳南部置洪湖县(今洪湖市)。
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
以上简单梳理,可以澄清史书称陈友谅“沔阳玉沙人”的疑惑,以及沔阳府/州与竟/景陵县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如果谁承继复州还有争议的话,仙桃市承继沔阳府/州一脉是毫无疑问的。沔阳府/州比一般的县大得多。
沔阳州的主体位于古云梦泽的腹地,是云梦泽自然干涸后形成的陆地,因此之故,水患至为严重,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都不吃锅巴粥”的民谣传世。十年九不收,其地力必然肥沃,固一年丰收,可以至少抵两年的收成。但其中的八年怎么办呢?只有逃荒了。沔阳人被称为沔鼓佬,是因为沔阳人荒年常带着花鼓、渔鼓、三棒鼓等窜码头走江湖谋生。
严酷的生存环境(沔阳人常自称我们来自“湖泊草地”,一穷二白)使得沔阳人养成了勤奋、耐劳、忍苦以及机敏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在国家治理水患卓有成效且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年代,必然如鱼得水。试想,农业一年丰收抵两年,又有窜码头走江湖培养的工商业头脑,沔阳州的复兴还有什么能阻止的呢?很显然,高铁设站、江汉建市等,国家都有通盘考虑。
原创文章,作者:李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saaa.cn/article/11559.html